2018-04-11 養豬信息網
4月5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馬靜云教授團隊題為“Fatal 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aused by an HKU2-related Coronavirus of Bat Origin” (《一種與HKU2相關的蝙蝠起源的冠狀病毒引起的致命豬急性腹瀉綜合征》)的研究論文(原文鏈接:DOI: 10.1038/s41586-018-0010-9),該研究確定了2016-2017年造成廣東仔豬場發生仔豬急性致死性腹瀉的病原為一種蝙蝠來源的新型冠狀病毒。
近年來,華南農大以頂天立地為目標,瞄準關鍵技術瓶頸,打造南方農業科研制高點。三年來學校共發表SCI、EI、SSCI收錄論文數4344篇。其中以“第1作者單位”或“通訊作者單位”發表的ESI高被引論文24篇。2018年4月5日,華南農業大學在《自然》雜志上同時發表2篇論文。一篇是動科學院藍天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馬靜云教授為最重要通訊作者(大通訊)。另一篇是海洋學院陳驍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劉麗教授為作者之一。華南農業大學作為主要完成單位同時發表兩篇重量級論文,展現出了強勁的科研實力。
發布會現場
4月8日,華南農業大學就此重大科研成果舉行新聞發布會,陳曉陽校長、劉雅紅副校長,校辦、黨委宣傳部、人事處、研究生院、科學技術處、發展規劃處、財務處等單位主要負責人,馬靜云教授、藍天副教授、學院主要負責人及科研團隊成員,青年骨干教師代表以及新聞媒體等100多人出席了發布會。
陳曉陽校長
陳曉陽校長主要介紹了華南農業大學的基本情況,學校在高水平大學建設期間在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以及下一步高水平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工作的思路。
陳曉陽校長表示,作為重點農業大學,華農始終把推動國家和廣東省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歷史重任放在肩上。全面推進實施“4個一工程”,即由一個教授領一個團隊,連一個企業形一個產業,富一方農民,建立以產業為紐帶,多學科科技人才共同參與的產業服務體系,為廣東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支撐。目前學校擁有國家級科技平臺8個,省部級科技平臺66個,國家級科技平臺數量以及質量位居廣東省省屬高校前列。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三年期間,共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45項。
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學校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實現躋身國家雙一流大學行列為目標,精準發力,整體提升,重點突破,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服務于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一方面要不斷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更加高效靈活的人事管理理念,二是要進一步深化科研創新體制和機制,強化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增強產業服務能力,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華農智慧、提供華農方案。
劉雅紅副校長主持本次新聞發布會
疫病防控問題嚴重影響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并危及人民健康,事關社會穩定與發展,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是科技創新。馬靜云教授團隊與溫氏集團密切協作,長期開展健康養殖的產業共性關鍵問題的追蹤和研究,并將科研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是華南農業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登上世界自然科學研究頂尖的《自然》雜志,也標志著學校在動物健康養殖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陳驍副教授和劉麗教授參與發表的論文在脊椎動物RNA病毒的發現、遺傳與進化領域取得重要突破,他們新發現的病毒極大填補了病毒學知識的空白,顛覆了現有的病毒分類規則體系,揭示了RNA病毒的遺傳進化規律,由此重新定義了無脊椎動物RNA病毒圈;亦為揭示生命的起源進化提供了新的依據。
劉雅紅表示,華農有扎實的科研基礎,有與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研究方向,并且有創新的、靈活的體制機制,相信在今后的幾年華南農業大學還將有一系列的重大科研成果不斷地產出。
馬靜云教授
藍天副教授
馬靜云教授在發布會上詳細說明了該項研究的研究歷程。馬教授介紹,2016年10月底,廣東一豬場暴發仔豬致死性疾病,發病仔豬表現為嚴重急性腹瀉、嘔吐、體重迅速下降,5日齡以下的仔豬死亡率高達90%。其他三個豬場隨后也出現了疫情。截至2017年5月,共造成24693頭仔豬死亡。根據臨床癥狀,馬靜云教授研究團隊對病豬樣本進行了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等已知豬腹瀉相關病毒的檢測。然而在疾病暴發高峰期,所有病毒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表明該疾病是一種新發疾病。隨后,馬靜云老師聯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童貽剛教授團隊對腸道樣本進行高通量測序,結果顯示病毒基因序列與2007年香港大學首次發現的蝙蝠冠狀病毒HKU2基因組序列高度相似,隨后研究團隊進行了病毒分離鑒定、動物感染回歸實驗、回顧性檢測等工作,最終證實該疾病的病原是一種冠狀病毒,將其命名為豬急性腹瀉綜合征冠狀病毒,簡稱SADS冠狀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 SADS-CoV)?;仡櫺詸z測結果發現早在2016年8月SADS病毒就已經存在于豬場中。
為了尋找病毒來源,研究團隊聯合了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團隊,對2013-2016年期間在廣東采集的591份蝙蝠樣品進行了SADS冠狀病毒特異性定量PCR檢測,共有58份結果為陽性,大部分陽性樣品來自菊頭蝠。其中一株在發生疫情豬場附近的蝙蝠洞穴中發現的冠狀病毒與SADS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一致性高達98.48%,其S蛋白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在98%以上。結果進一步表明引起這次仔豬腹瀉疫情的SADS冠狀病毒來源于蝙蝠HKU2相關冠狀病毒的跨種傳播。
SADS冠狀病毒的發現與溯源研究證實蝙蝠攜帶的某些冠狀病毒可跨種傳播至家畜并造成嚴重疾病。積極監控蝙蝠及其他野生動物中的病毒性感染,發現、鑒定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的蝙蝠冠狀病毒,對于防控新發傳染病、保障畜牧業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獸醫衛生、公共衛生和全球經濟具有巨大的價值。
馬靜云教授特別指出,研究團隊的檢測結果表明這個病毒不會感染人,而且經過多方努力和快速反應,豬場疫病很快得到完全控制,發病豬場也已經完全恢復正常。但是該病毒的跨種傳播機制、致病機理、免疫機制都還未闡明,這也是研究團隊目前及下一步要開展的研究工作。
據介紹,該研究由華南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新加坡DUKE-NUS新發傳染病研究所和美國生態聯盟(Ecoheath Alliance)共同完成,華南農業大學藍天副教授、武漢病毒研究所周鵬青年研究員、軍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范航助理研究員為文章并列第一作者,華南農業大學馬靜云教授、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童貽剛教授、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新加坡DUKE-NUS新發傳染病研究所王林發院士和美國生態聯盟(Ecoheath Alliance)Peter Daszak為共同通訊作者。參加單位還包括泰山醫學院、廣東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東實驗動物監測所和華北科技大學。論文作者還包括華南農大動物科學學院謝青梅教授、孫媛老師等。該研究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先導B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項目資助。
附:個人簡介
馬靜云,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9-1998.6,華南農業大學獸醫系獲學士學位,1998.7-2003.6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預防獸醫學碩博連讀,獲博士學位。2012.10-2013.10,以訪問學者身份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到美國肯塔基州立大學進行一年的訪問交流。2003.7至今,于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研究領域為動物健康養殖與疫病綜合防控。主要開展豬病毒性腹瀉、豬偽狂犬、仔豬先天性震顫等流行病學、診斷技術及新型疫苗的研究工作,目前致力于幾種豬新發疫病的檢測技術、流行病學與致病機制研究,包括豬急性腹瀉綜合征冠狀病毒(SADS-CoV)、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丁型冠狀病毒(PDCoV)、豬A型塞內卡病毒(SVA)、豬圓環病毒3型(PCV3)、非典型豬瘟病毒(APPV)等幾種嚴重危害我國養殖業的重要新發與再現病原。2016年報道了中國第一例豬A型塞尼卡病毒感染病例并分離鑒定出豬A型塞尼卡病毒。近幾年以通訊作者身份在農林科學JCR一區、二區期刊《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Veterinary Microbiology》、《J. Virol. 》等期刊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申請發明專利10項(排名第一),獲授權專利3項(排名第一)。獲廣東科技進步獎三等獎2項、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獎1項。主持有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廣東省科技計劃及產學研等多項科研項目。
藍天,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3.9-1997.6,于華南農業大學獸醫系讀本科,提前一年畢業并保送動物傳染病學碩士研究生,2000年6月碩士畢業后到農業部動物檢疫所工作,2011年進入溫氏集團工作,從基層獸醫開始,歷經技術員、技術部負責人、技術總監、二級公司總經理以及集團養豬事業部副總裁等職務,在重大疫病防控、生產技術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獲溫氏集團管理創新特等獎、一等獎、科技進步特等獎、一等獎等多項。2016年7月作為應用型人才被華南農業大學引進,目前在動物科學學院從事動物健康養殖與家畜生態、環境衛生方面的研究。主持參與廣東省科技計劃及產學研等多項科研項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云浮市科技進步特等獎等多項獎項。
研究團隊成員合影
團隊介紹:
該研究團隊長期在導師畢英佐教授的培養指導下長期從事動物健康養殖與安全生產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取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等多項成果,目前有教授、副教授等7人;分別是謝青梅教授(珠江學者)、馬靜云教授、陳峰推廣研究員、藍天副教授、張祥斌高級畜牧師、藺文成副教授和孫媛老師。
Copyright © 2015-2018 廣州力智農業有限公司 粵ICP備10039185號
網技術支持:健坤網絡
地址:廣州市蘿崗區九龍鎮楓下村楓飛路368號
郵政編碼:510555